蒋述卓 教授,博士生导师

个人简介



1955年生,广西灌阳人。文学博士,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。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文系二级教授、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,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,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“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”主任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。国家教学名师,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。曾任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学报主编、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院长、学校副校长、党委书记。


学术兼职有: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,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、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长、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、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、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、《华文文学》主编等。《中国社会科学》杂志外审专家、《文学评论》、《中国比较文学》等杂志编委。

 

出版过《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》、《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》、《宗教艺术论》、《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》、《在文化的观照下》、《文化诗学:理论与实践》、《宋代文艺理论集成》、《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》、《诗词小札》等著作20余种。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。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,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,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论文类特等奖(2014)、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,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(国家级教学名师)奖,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,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

工作经历


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广西桂林师范学校中文科任教。
1985年1月至8月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。
1988年7月起至今在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任教,历任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学报编辑部副主编、主编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副院长、院长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副校长、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、党委书记兼副校长。
1991年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文系副教授。 
1993年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文系教授,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。 
1996年起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。
其中: 1995年3-5月香港岭南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。 
    2001年8-9月日本京都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所讲座教授。


教授课程


本科生课程:中国古典文学;文艺理论;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
硕士生课程:文艺学专题研究;创作理论研究;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;文艺文化学;美学专题研究 
博士生课程:比较诗学;中外文论;文学与文化;当代文化个案研究
重要讲座(含电视讲座):马克思主义文艺观;新时期创作理论的嬗变;佛教与中国美学;新世纪文化转型与文化走向;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;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;21世纪初人文社会思潮及其价值观;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。


研究领域


文艺学基本问题、中国文学批评史、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;佛教与中国文学、宗教与艺术关系;文化诗学、文学与文化关系;中国当代流行文艺、城市诗学和文化产业诸领域。


主要著作


《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》,江西人民出版社,1990年初版。1993年再版。

《中国山水诗史》,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1年。合著。

《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》,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2年。岳麓书社2008年再版。

《山水美与宗教》,稻禾出版社(台北),1992年。

《中国山水文化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,1996年。合著。

《在文化的观照下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
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•文气编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7年。资料汇编。

《宗教艺术论》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出版社,1998年。

《宋代文艺理论集成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0年。主编。

《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02年。

《禅诗三百首赏析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3年。主编。

《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年。主编。

《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年。合著。

《城市的想象与呈现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年。合著。

《批评的文化之路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年。主编。

《宗教艺术论》(图片版)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5年。

《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》(增订本)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出版社,2005年。

《文化诗学:理论与实践——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5年。主编。

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。合著。

《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,2005年。主编。

《诗词小札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,2008年。羊城晚报出版社,2012年出版修订本。

《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年。主编。

《古今对话中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》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出版社,2012年。合著。

《跨学科视域中的比较文学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5年。

《大众文化研究:从审美批评到价值观视野》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出版社,2015年。主编。

《蒋述卓自选集》,中山大学出版社,2017年。

On Chinese Religious Art,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 Inc.2017.

《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》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出版社,2019年。合著。

《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》(上、下),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出版社,2018年。合著。

《文化兴国: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0年。合著。

《生命是一部书》(散文),花城出版社,2020年。

《文化诗学批评论稿》,花城出版社,2021年。


主编教材:

《文学批评教程》,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0年。主编。

《大学语文(中华文化版)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0年。主编。


代表性论文


()中国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

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86-3

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(合作),《新华文摘》1987-10

说“飞动”,《文学遗产》1992-5

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,《东方文化》1995-3

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,《开放时代》1995-3

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,《文学遗产》1996-3

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,《文学评论》1997-5

说“文气”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1995-4

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《文艺研究》2000-1

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(合作),《文学遗产》2001-4

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,《光明日报》2001-8-1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,《学术季刊》2001-4。合作。

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,《华南师大学报》2001-5。合作。

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,《光明日报》2001-12-19。合作。

对中国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(合作)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2001-2。合作。

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,《福州大学学报》2002-1。合作。

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,《暨南学报》2002-2

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,《文艺研究》2003-2

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,《光明日报》2005325日。

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,《浙江大学学报》20061

传承与延续: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,《学术月刊》20066

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十年评述,《学术研究》2008-7

从学术史角度看王元化的意义,《华东师大学报》2008-6

启蒙视野中的梁启超情感诗学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2010-4。合作。

群体心理与梁启超启蒙小说理论的形态,《文艺研究》2009-8。合作。

反思与求变——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再思考,《文艺争鸣》2015-1

论徐中玉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贡献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20年第5期。


(二)佛教与中国文学、宗教与艺术关系

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,《文艺研究》1986-5

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,《福建论坛》1987-4

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,《华东师大学报》1988-1

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88-4

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,《学术月刊》1988-6

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、美学思想,《文艺研究》1988-6

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,《文学遗产》1989-1

试论佛教美学思想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90-2

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1991-2

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91-1

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,《华东师大学报》1991-5

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,《学术研究》1992-1

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,《广西师大学报》1992-1

宗教艺术的涵义,《文艺研究》1992-6

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92-6

禅宗与艺术独创论,《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》1993-1

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1994-1

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,《暨南学报》1994-4

南朝崇佛文学略论,《原学》第2辑,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》1995-2

论洛夫中、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,《现代中文文学评论》(香港)第4期,199512月。

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96-1

《经律异相》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1996-4

宗教艺术的象征:意义的蕴藏与转换,《民族艺术》1996-2

禅与自然,《东方文化》1996-3

禅悟与艺术想象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1996-5

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,《社会科学家》1998-5

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,《南方文坛》1999-1

禅与艺术的澄明,台湾南华大学《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》2000-5

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(合作)《文艺研究》20054


(三)文艺学学科理论

对话: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,《文学评论》2000-1。合作。 

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,《文学评论》2001-4。合作。 

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01-1。合作。

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1995-1。 

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2003-2。合作。

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,《文艺争鸣》2004-3。合作。

现实关怀、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,《文艺争鸣》20053

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,《文学评论》20056

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,《学术研究》20063

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,《文学评论》2013-6

文化研究的本土化:功能与原则(合作)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15-2

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历程与当代语境(合作),《中国文艺评论》2015-2

论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关系(合作),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》2016-1

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(合作),《南方文坛》20165

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,《南方文坛》2020年第1期。

新中国文学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21年第2期(合作,第一作者)。


(四)文化诗学、文学与文化关系、文学批评与文化传媒

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“文化史派”,《江海学刊》1994-3。 

走近岭南——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,《岭南文报》1994-6-20。 

走文化诗学之路——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,《当代人》1995-4

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,《作品》1995-6

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——评《香港当代文学精品》长、中、短篇小说卷,《香港文学》1995-6

草色遥看——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1997-4

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,《今日东方》(香港)1997-1

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,《文艺研究》1998-4

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0305期。

论王元化“综合研究法”的文化诗学意义(合作),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2003-6

文化传统与艺术原创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9-4

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,《华南师大学报》2009-4

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,《华文文学》2009-5

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晶——广东近年来中短篇小说创作评述,《南方文坛》2009-5期。

岭南宣言——关于救治当前学风文学的呼吁(合作),《粤海风》2010-1

从古典言志诗学到伪言志诗学——论百年华语电影的审美价值倾向(合作),《暨南学报》2011-1

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华语电影诗学的整体建构(合作),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11-6

百年海外华人诗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  《文学评论》2017年第1

论欧华文学中欧洲游记散文的文化视野与诗意抒写《中外论坛》(美国)2017年第1

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嬗变及其启示(合作)《福建论坛》2017年第4

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经验,《中国文学批评》2019年第4期。


(五)城市文学与城市诗学

城市文学: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2001-4

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(合作),《学术研究》2001-3

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(合作)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01-1

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(合作),《求是》2002-1

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,(合作)《社会科学报》2002-7

广场文化:城市文化的新资源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03-4

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,《城市文化评论》第二卷,20076月,上海三联书店。

(六)教学论文

大学理念与现代化,《暨南学报》19996

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(合作),《高教探索》2003-2

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、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2003-5

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(合作),《东南大学学报》2004-1

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,《暨南高教研究》20052

守望暨南精神家园,《暨南学报》20065

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探索,《光明日报》20081122日。

文化认同、国家认同与人的发展   《暨南学报》2016年第7期。


承担课题


文化诗学: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,5.2万元,2001-2003

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,广东省“十五”社科规划项目,2.0万元,2002-2004

文化诗学: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,广东省教育厅“千百十”项目,4.2万元,2000-2002

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,广东省“九五”社科规划项目,1.2万元,1996-2000

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,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,1. 5万元,1997-2000

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,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,0.8万元,2001-2004

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规划及对策,广东省科委研究项目,5.0万,2002-2004

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,20万元,2005-2008

现代文艺学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,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“十五”发展规划项目,10万元,2005-2008

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,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,2万元,2005-2008

深圳市文化产业战略规划(20082020年),80万元,深圳市文化产业20062007

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系列研究报告,80万元,广东省委宣传部,2010-2011

世界华语电影诗学,15万元,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,2009-2012

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,25万元,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2012-2015

“海外华文文学百年研究史”子课题“海外华人诗学批评”,15万元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2011-2016

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研究报告,10万元,广东省委宣传部,2016年。

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文献整理与研究,80万元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2018年。


荣誉与奖励


《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》,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,1994年。

《中国山水文化》(合著),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,1998年。

《宗教艺术论》,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,1999.7 。 

《宗教艺术论》,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,1999.11。 

《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》,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(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),1999.10

社科成果综合评价“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”称号,2000年。

“千百十工程”科研成果,广东省高等学校“千百十工程”先进个人优秀奖,2001年。

《城市文学: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》,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,2001年。

《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》,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(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),2001年。 

《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》,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(广东省作家协会)2003年。

《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》,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(广东省政府奖),2005年。

《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》,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(著作)二等奖,2006年。

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(国家级教学名师奖),2008年。

《诗词小札》,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(广东省人民政府奖),2009年。

《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》,中国文联第九届文艺评论奖(论文类)特等奖,201410月。

《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》,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(论文类)三等奖,2015年。

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,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,2015年。

《百年海外华人诗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》,广东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。2018年。


联系方式


中国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 

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文系,510632

办公电话:020-85220623

E-mailtjsz@jnu.edu.cn